正文 第13章(4)
騙子世家
| 发布:10-24 14:57 | 2065字
繁
A-
A+
太守送出李中堂的四公子,回去召集了一干幕僚,把剛才發生的事說了一遍,想聽聽幕僚的看法。大家合計了半天,拿不定主意。借給他銀子吧,怕落入騙子之手,何況名義上是借,實際上是肉包子打狗的事,一旦落入騙子之手,不但李中堂的面上一點好處沒有,反倒白白損失了兩千兩銀子,讓騙子笑話;不借呢,又怕得罪了李中堂。一群幕僚悶了半天,有人開口問太守,“那人氣質如何?”
太守說,“風流倜儻,氣度不凡。”
問話的人就說,“既然這樣,該不會假,氣質這東西,是別人學不來的。”
太守仍不輕易相信,搖著頭說,“我還是覺著有些不對勁兒。”一室人又沉悶起來。忽然有人想出妙計,向太守獻策,“玉亭兄不是曾在中堂府上做過事嗎?明天等那人來時,玉亭兄當面一認,不就認出了嗎?”
太守一拍大腿,“就是嘛,現成的證人,看把我給難的。就這么著。”
經眾人一提醒,叫玉亭的幕月僚也心生妙計,“在下在李中堂府上做事時,親眼所見中堂大人對公子們督管甚嚴,每日限定的學業,不完成是不得吃飯的。明天等他來時,大人不妨向他索求墨寶,看他墨跡如何,便可斷定真偽。”
“妙!妙!”太守如釋重負,心情松起來,一邊吩咐人準備一應用品,一邊和眾幕僚品茶閑聊。
第二天一早,太守府派來轎子,接李公子到府上做客。甄永信二人也不推辭,上轎直奔太守府去。進了大門,上了正堂,甄永信趁身邊同陪的衙役不注意,在賈南鎮身邊輕聲嘀咕了一句,賈南鎮上堂后,給太守作了揖,寒暄幾句,隨后在一群人當中,直奔一個幕僚而去,熱情漾溢地上前和那人拱了拱手,大聲說道,“玉亭兄不認得小弟了?忘了小弟年幼年時,還求你教小弟識過字呢。”
叫玉亭的幕僚已離京多年,實在記不得中堂大人的四公子小時的模樣,便“唔、唔”地強作笑臉,順著迎合,一室人便不再懷疑公子的身份。只見書案上,已擺了文房四寶,太守和李公子寒暄幾句,便向公子索要墨寶。李公子也不推辭,起身走到書案前,捻筆蘸墨,煞有介事地皺眉深思,頷首輕吟,口里振振有詞兒,剛要揮毫,忽然臉色驟變,眼里放出怒光,瞪著一旁陪同的隨從說,“真乃小人之舉,現今他見我有求于他,便推三阻四,雁過拔毛,索我墨跡,把我當成賣字為生的窮書生了,走!”說罷,便將筆摔到宣紙上,帶著隨從出門而去,坐進轎子,頭也不回,直奔碼頭而去。
一室人驚得面面相覷,等太守醒過腔兒,追出大門,兩乘轎子已遠去了。太守不再疑心公子的身份,跺著腳在一群幕僚前轉圈,口里不住地抱怨,“這可咋整?這可咋整?”
還是叫玉亭的幕僚機智,提醒太守說,“大人趕緊派人乘快轎追上公子,挽留住他,去晚了,一旦啟錨離港,事情就不好辦了。這邊可叫人把銀子備好,隨后送去,說些道歉的話,興許能挽回事端。”
看來眼下只有這個辦法,太守稍作交待,獨自乘著快轎追趕過去。到了碼頭,見二人剛上了船,便急趨過去,滿臉堆笑向公子賠罪。公子怒氣未消,坐在客艙的茶幾旁,也不去理會太守。太守看這船上裝飾華麗,陳設氣派,更加深信公子不假,見公子還在生氣,急得都快跪下磕頭了。甄永信看不過眼,上前勸阻太守。
“我家主人確實公務緊迫,無心耽擱,情急之下,不能自制,觸動了大人,還望大人海涵。”
太守見機,借坡下驢,點頭賠笑說,“卑職向來承蒙中堂大人栽培,心存感激,無緣相報,今見公子駕到,本要多留住幾日,便想出此法,原想能就此挽留公子在府上盤桓幾日,不料觸怒了公子,真是事與愿違。還望老兄多多通融,勸說公子冰釋前嫌。”
“不消勸說,”賈南鎮趁機插話,“左右你我都是為朝庭效力,何嫌之有。沒有大人的資助,我等節衣縮食,到了上海,自有長江航運公司支付,小侄原想把所欠船家帳目結清,既然這樣,索性再欠他幾日,到了上海一并結清罷了。我已在這里白白耽擱了兩日,大人如無教誨,小侄就要啟航了。”
“別急、別急,賢侄稍待片刻。”太守邊說,邊忙著讓身邊人去催促送銀子的人快些。三兩句話的功夫,一行人急三火四地把箱子抬到船上。太守上前,指著箱子說,“賢侄所需,全在這里。”轉身又從旁邊隨從手上,接過一包,送經甄永信說,“這些是給賢侄零用的。”
賈南鎮也不開箱驗看,吩咐身邊的隨從一聲,“去給大人寫張借據,以便日后好結算。”
太守聽了,立時像被炭火燙著似的,伸出兩手搖擺著推擋,一邊向后退著下了船,拒收借據。
船上船下的人相互拱了拱手,船家解開纜繩,升帳啟航了。
船上的雜役都是船家臨時雇來的,甄永信二人覺著,呆在船上不安全,下半晌,船到京口,賈南鎮突然讓船家靠岸,說是要去拜訪一個朋友,明天早晨再走。說完就命雜役搬出行裝,送二人上岸,雇了兩乘轎子,往城里去了。進了城,二人并不歇腳,換乘一輛馬車,出城往蘇州方向去了。
因為早上太守親自登船送行,船家也不懷疑。在碼頭泊了一夜,第二天一早,卻不見雇主回船,直到晌午,還不見人影,心中生了疑惑。到了下午,船上雜役就等不及了,紛紛逼著船家結算工錢。船家抱怨說,連船費都沒付清,哪來銀子支付工錢?一群雜役就沉不住氣,和船家糾纏起來。船家被迫無奈,升帳回金陵,到太守府討公道。
太守升堂審理,聽完船家的陳述,驚得張中結舌。稍作調理,胡亂了斷了案子,判一干人互不相欠,就命衙役把眾人轟出公堂。